国家对新能源电池的最新规定以“史上最严安全令”为核心,强制要求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并新增底部撞击、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等全球领先技术指标,2026年7月起实施。新规将淘汰落后产能,推动行业技术升级,同时为车主提供更高安全保障。
-
全球首创“不起火、不爆炸”要求
新国标《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要求》(GB38031-2025)首次将热扩散测试标准升级为“不起火、不爆炸”,并需在热失控后5分钟内报警且烟气不伤害乘员。测试条件严苛,需通过内部加热、针刺等触发热失控后观察2小时且温度低于60℃。 -
新增两项关键测试
- 底部撞击测试:模拟车辆托底场景,用150焦能量(相当于10公斤钢球以20公里/小时速度)撞击电池底部3次,要求无泄漏、无起火爆炸。
- 快充循环测试:针对800V超充等快充技术,要求300次快充循环后通过短路测试仍不起火,解决快充带来的热失控风险。
-
行业洗牌与技术升级
78%的头部企业已具备达标技术,但尾部企业面临淘汰。宁德时代等企业通过NP技术(无热扩散)迭代实现“热失控不冒烟”,而复合集流体材料因轻量化、高安全性成为技术突破口,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达900亿元。 -
车主需注意的误区
新规仅适用于2026年7月后新车型,已购车辆不在此列。即使符合标准,极端碰撞或忽视维修仍可能引发风险,科学用车仍是安全底线。
总结:新规标志着动力电池安全进入“零容忍”时代,通过技术倒逼和行业规范双管齐下,推动新能源汽车从“续航竞赛”转向“安全优先”。消费者购车时可优先关注搭载NP技术或复合集流体材料的车型,以获取更可靠的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