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维修与保养制度的核心内容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涵盖管理原则、组织方式、执行规范及安全要求:
一、管理原则与适用范围
-
预防为主 :通过定期维护和计划检修,确保设备长期稳定运行。
-
分级负责 :明确操作人员、维修班及管理层职责,形成“操作+维护+管理”三级体系。
-
适用范围 :覆盖公司所有设备设施的检修、维护及保养工作。
二、组织方式与计划管理
-
计划编制 :分年度、季度、月度制定检修计划,需与生产计划同步下达,并提前备齐物资。
-
检修分类 :包括日常维护、故障维修、系统停机大检修等,费用按用途区分(如大修资金、生产费用)。
-
专项管理 :特种设备需持证操作,电气维修由专业电工执行。
三、执行规范与巡检制度
-
巡检流程 :操作人员每日进行点检(如清洁、润滑、检查漏油等),维修人员定期巡检并处理问题。
-
维护标准 :分机保养(如每班清洁、紧固螺丝)和周保(清洁维护、调整设备),确保设备“无泄漏、状态良好”。
-
记录管理 :详细记录维护保养、故障处理及安全附件检测情况,作为考核依据。
四、安全与责任
-
安全要求 :维修保养必须停机挂牌,应急备件需分类存放;操作人员需掌握设备“四知三会”。
-
事故处理 :因维护不当导致事故需填写报告,按损失程度追责。
五、培训与资质管理
-
人员培训 :操作人员需通过岗前培训,掌握设备结构、操作规程及维护技能。
-
资质审核 :特种设备操作员、电工等需持证上岗,定期考核。
以上制度通过规范流程、强化责任和保障安全,确保设备高效稳定运行,同时为生产提供可靠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