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维护保养通常分为四个等级,具体划分如下:
一、日常保养(基础保养)
-
操作前检查
操作人员需对设备各部位进行目视检查,确认设备无异常后方可启动,例如检查润滑情况、紧固件状态等。
-
运行中监控
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实时监控设备运行状态,发现异常立即处理,避免小问题演变为大故障。
-
清洁与记录
下班前对设备进行清扫、擦拭,并填写维护记录,确保设备表面清洁且可追溯。
二、一级保养(定期维护)
-
操作者主导
以操作人员为主,维修人员配合,重点进行定期检查与维护性检修。
-
核心维护内容
-
拆卸并清洗指定部件(如箱盖、防护罩等);
-
调整设备配合间隙,紧固松动部位,更换易损件(如滤油器、油毡等);
-
清理油路、冷却系统,检查润滑油脂量及质量。
-
三、二级保养(深度维护)
-
维修人员主导
以专业维修人员为主,操作者协助,侧重设备整体性能恢复与精度调整。
-
全面检修项目
-
深入清洗设备内部,包括导轨、滑动面等易损部位;
-
重新校准设备参数,确保运行精度;
-
配套系统维护(如液压系统、电气系统检测)。
-
四、三级保养(专项维护)
-
周期性综合检修
根据设备使用年限或运行工况,定期进行拆解、清洗、零部件更换等全面维护。
-
预防性维护
通过专业检测评估设备健康状态,提前更换老化或磨损严重的部件,避免突发故障。
补充说明
-
四级保养 :部分资料将设备维护分为日常、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保养,但实际应用中四级保养较少见,通常包含三级保养的全部内容并增加特殊检测项目。
-
维护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定期检修、操作者参与、维修人员专业”的原则,确保设备安全、高效运行。
以上分级方式综合了设备结构复杂度、使用频率及维护成本等因素,不同行业或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