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维护保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是设备操作人员,核心责任主体还包括设备管理部门、专业维修人员和使用部门负责人。 其根本原因在于分工协作体系能最大化保障设备效能:操作者直接接触设备最易发现异常,管理部门统筹规划预防性维护,维修人员提供技术支撑,而使用部门负责人确保资源协调与执行落地。
-
操作人员是日常维护的核心执行者
作为设备的直接使用者,操作人员需完成每日清洁、润滑、基础检查及异常上报。他们熟悉设备运行状态,能通过“三懂四会”(懂结构、原理、性能;会使用、检查、维护、排障)及时预防小问题升级,减少非计划停机。 -
设备管理部门承担系统性管理职责
从制定保养计划、监督执行到分析故障数据,管理部门通过三级保养制度(日常、一级、二级)科学分配资源。例如,定期更换易损件、校准参数等专业维护需由其协调维修团队完成,同时通过绩效考核确保各环节落实。 -
维修人员解决技术难题与复杂故障
专业维修团队负责二级保养及突发故障处理,凭借技术经验实现“预判维修”。例如,通过振动监测提前更换轴承,或优化润滑方案延长设备寿命,其记录的数据也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
使用部门负责人保障协同效率
作为跨部门纽带,他们需平衡生产与维护需求,例如安排保养时间、培训操作人员、审核备件采购等。责任到人的看板管理(如悬挂维护责任牌)是其常用手段,确保每台设备均有明确责任人。
提示:企业可通过数字化工具(如点检系统)固化流程,同时将维护质量与员工绩效挂钩,形成“全员参与、预防为主”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