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定小说抄袭主要依据情节、人物、表达方式等核心元素的实质性相似,同时考虑独创性、接触可能性等法律要件。以下是具体判定标准:
-
情节结构比对
若两部作品在主线发展、关键事件顺序、矛盾冲突设计上高度重合(如《锦绣未央》案中多起情节被认定复制他人小说),即使细节不同,仍可能构成抄袭。架空世界观或特殊设定若具有独创性且被照搬,也属侵权。 -
人物设定相似性
核心人物的身份、性格、成长轨迹、关系网等独创性特征雷同(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被指部分角色设定与《桃花债》一致),尤其当次要角色配置也呈现系统性模仿时,法律风险较高。 -
文字表达重合度
直接复制或改写他人具有独创性的描写、对话、分镜设计(如《梦里花落知多少》抄袭《圈里圈外》的比喻和场景),若相似内容超过合理借鉴范围(司法实践中通常以比例计算),即构成侵权。 -
接触+实质性相似原则
需证明涉嫌抄袭者曾接触过原作品(如出版时间早、网络传播记录),并结合上述要素综合判断。即使无直接证据,若相似度过高且解释不合理(如《斛珠夫人》案中法院认定"不可能独立巧合"),仍可推定抄袭。
提示:法律不保护思想本身,但保护其独创性表达。建议创作者通过大纲存证、更新日志等方式保留创作过程证据,防范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