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中叶,其核心目标是让机器模拟人类智能。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首次正式定义“人工智能”为“制造智能机器的科学与工程”,标志着这一领域的诞生。关键亮点包括:图灵测试的理论奠基、早期神经网络探索、符号主义与联结主义的学派之争,以及技术瓶颈与复兴的曲折历程。
-
理论奠基与早期探索
1950年,艾伦·图灵提出“图灵测试”,为机器智能设定了首个科学标准。1951年,马文·闵斯基建造了第一台神经网络计算机,而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聚集了麦卡锡、香农等先驱,正式命名“人工智能”并规划了研究方向,如自动编程、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 -
学派发展与技术瓶颈
早期AI研究分为符号主义(基于逻辑推理)和联结主义(模仿人脑结构)。20世纪70年代,因计算能力不足和算法局限,AI陷入“寒冬”。但1986年反向传播算法的突破重新点燃希望,推动了神经网络的发展。 -
里程碑事件与复兴
1997年IBM“深蓝”战胜国际象棋冠军,展示了AI的潜力。2010年后,大数据和深度学习技术(如AlphaGo、GPT系列)推动AI进入爆发期,实现了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突破。
AI概念的提出不仅是技术史的转折点,更揭示了人类对智能本质的持续探索。从理论设想到现实应用,AI的演进始终与计算科学、认知心理学等多学科交织,未来仍将重塑技术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