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无人驾驶汽车尚未完全普及,但已进入有限商业化阶段,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在特定场景(如出租车、物流、矿区)实现了L4级技术的试点应用,整体仍以L2-L3级辅助驾驶为主。
-
技术成熟度与分级应用
当前主流技术集中在L2级(自适应巡航、自动泊车)和L3级(条件自动驾驶),仅少数企业如Waymo、特斯拉在美国部分城市推出L4级无人出租车服务。德国奔驰、宝马等厂商的L3级车型已获准上路,但需驾驶员随时接管。 -
商业化试点与场景限制
美国凤凰城的Waymo无人出租车每周完成超5万次付费出行,但服务范围仅限特定区域;德国柏林测试了市中心L3级自动驾驶路段,依赖云端协同系统。日本则聚焦物流和老龄化社区,允许低速无人配送车按行人规则行驶。 -
政策与基础设施支持
美国各州法规差异较大,加州最早开放路测;德国通过《自动驾驶法》并改造智能道路;日本修订《道路交通法》解禁L4级卡车编队行驶。高精地图、车路协同设施的不足仍制约规模化落地。 -
安全与成本挑战
传感器在恶劣天气中的性能局限、黑客攻击风险及高昂硬件成本(如激光雷达)导致普及缓慢。旧金山等地曾发生针对无人车的暴力**,反映公众接受度仍需时间培养。
未来,随着算力提升和大模型优化,无人驾驶将逐步从封闭场景走向开放道路,但全面普及需突破技术可靠性、法律框架和用户信任等关键瓶颈。企业需优先解决安全性与成本问题,同时加强公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