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无人驾驶汽车已在特定区域和场景下实现上路,并进入商业化试点阶段。目前,北京、上海、深圳等20多个城市开放了自动驾驶测试道路,部分企业获准开展全无人载客运营,L4级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和无人配送车成为落地最快的应用场景。
- 政策支持加速落地:2025年工信部推动自动驾驶强制性国标研制,北京、上海等地通过地方立法明确无驾驶人车辆的上路规则。例如,《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允许L4级车辆在指定区域运营,上海浦东新区发放全国首批全无人测试牌照。
- 技术验证与商业化并行:百度“萝卜快跑”、小马智行等平台已在多个城市提供付费出行服务,累计测试里程超千万公里。深圳、武汉等地的无人配送车实现规模化运营,覆盖物流“最后一公里”。
- 限定场景优先突破:矿山、港口等封闭区域的无人运输车已大规模应用,2024年露天煤矿无人矿卡数量同比增长120%。城市公开道路则以“车路云一体化”试点为主,通过路侧设施智能化提升安全性。
- 公众接受度逐步提升:上海、北京等地开放市民免费体验无人驾驶出租车,部分用户已养成通勤使用习惯。调查显示,武汉超半数体验者认为自动驾驶比人类驾驶更可靠。
未来,随着法规完善和技术迭代,无人驾驶将从区域试点向更广范围扩展,但全面普及仍需解决安全认证、保险责任等系统性挑战。建议关注各地政策动态,优先在试点城市体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