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在中国目前处于合法化探索阶段,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及以上车辆可在政策试点区域合法上路,但全国性立法尚未完善。核心亮点包括:①国家政策明确支持高阶自动驾驶商业化试点;②50+城市通过地方立法开放测试道路;③事故责任划分以生产者/销售者为主;④深圳、北京等地已实现无安全员载人运营。
中国通过“车路云一体化”试点推动技术落地,2024年多部门联合发文要求打造高阶智驾场景,北京、上海等20个城市成为首批应用试点。地方层面,《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管理条例》率先实现全链条立法,允许L4级车辆在指定区域行驶;《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则明确支持无人驾驶网约车服务。目前全国已开放超3.5万公里测试道路,杭州建成6910平方公里全球最大自动驾驶测试区。
现行法律体系存在三点特殊性:一是《道路交通安全法》未明确无人驾驶车辆地位,但地方性法规可填补空白;二是事故责任默认由车企或技术提供商承担,用户无操作过错不追责;三是商业化运营需满足“最小风险运行”等技术标准,例如配备远程监控和应急接管装置。煤矿、港口等封闭场景已规模化应用无人驾驶,如露天煤矿无人矿卡数量年增120%。
未来趋势将聚焦三方面:国家层面《自动驾驶汽车法》立法进程加速,地方试点经验逐步向全国推广;技术标准从L3向L4/L5升级,2025年目标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规模化生产;保险、伦理等配套制度持续完善,例如武汉试点要求自动驾驶企业投保500万元以上责任险。建议公众选择政策试点区域体验服务,并关注车辆自动化等级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