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中国无人驾驶汽车技术已取得显著突破,但尚未达到完全成熟阶段。目前,L4级自动驾驶在特定区域(如试点城市、港口、矿区)实现商业化运营,但大规模普及仍面临技术、法规和基础设施的挑战。核心进展包括政策加速落地、头部企业规模化测试,以及传感器成本下降40%等关键技术突破。
中国无人驾驶技术已进入从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向L4级(高度自动驾驶)过渡的关键期。百度、小马智行等企业在北京、上海等城市部署了超3000辆无人驾驶出租车,日均订单量达数千单,部分区域空驶率降低40%。政策层面,工信部正推动《自动驾驶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标制定,20个城市获批“车路云一体化”试点,覆盖超2.2万公里测试道路。技术方面,激光雷达和AI算法精度提升显著,但复杂交通场景下的多车协同、极端天气应对仍是瓶颈。
商业化落地集中在三大场景:一是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以订阅制降低用户门槛;二是物流领域,京东、顺丰的无人配送车已规模化应用;三是封闭场景(如矿区),无人矿卡渗透率超42%。L3级责任划分模糊、L4级高精度地图覆盖率不足,以及公众对安全性的信任度(仅50%受访者认可)制约了全面推广。
未来5年,中国无人驾驶将呈现“局部成熟、全局探索”的态势。政策与技术的“双轮驱动”是关键,例如5G车路协同弥补单车智能盲区,而《自动驾驶汽车法》立法进程或加速责任认定机制完善。建议消费者可优先体验试点区域的无人驾驶服务,但需注意现阶段系统仍可能要求人工接管。技术成熟度与规模化应用之间,仍需跨越安全、成本和伦理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