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是由欧阳予倩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艺术概念,其核心在于融合戏曲身段、武术韵律与传统文化精髓,形成具有民族审美特色的舞蹈体系。这一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传统表演艺术从戏曲程式化向独立舞蹈语汇的转型。
-
戏曲与舞蹈的桥梁
欧阳予倩以戏曲表演经验为基础,提炼出"手眼身法步"的形体规律,将戏曲中的水袖、翎子等技巧转化为舞蹈语言。例如《春江花月夜》通过戏曲圆场步展现"行云流水"的古典美学。 -
武术动态的舞蹈化重构
古典舞吸收太极的"刚柔相济"与剑术的"势险节短",发展出"提沉冲靠"等动作原理。经典剧目《扇舞丹青》便以武术剑法为原型,创造出"拧倾仰俯"的立体空间表现。 -
文化符号的当代转译
通过"反弹琵琶"等敦煌壁画姿态的活化,建立"形神劲律"四要素。近年作品《只此青绿》成功将《千里江山图》的二维构图转化为三维舞蹈叙事。 -
教育体系的标准化建设
北京舞蹈学院1954年设立古典舞教研组,编撰《中国古典舞教学法》确立"身韵课"训练模式,使"云手串翻身"等组合成为专业必修课程。
该体系现已发展出汉唐派、敦煌派等分支,其"以圆为美"的审美原则持续影响着国风舞蹈创作。学习者需注意区分舞台化古典舞与原生态民族舞的本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