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四大行当是生、旦、净、丑,其中“末”行在历史发展中逐渐融入其他行当,现代京剧以“生旦净丑”为标准分类。
京剧行当起源于元杂剧时期,早期分为“末、旦、净”三大类,但具体细分已与现代不同。明末清初,昆曲盛行时行当扩展至12种,而汉剧的10种行当体系对京剧影响深远。汉剧的“末”行实为男性主要角色,后逐步并入京剧的“生”行;“贴旦”则演变为“旦”行的分支。到京剧成型阶段,“末”行因与“生”行界限模糊,最终被吸收,形成现代“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的格局。
生行涵盖须生(老生、胡子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老生按性格分唱工老生(如《空城计》诸葛亮)、靠把老生(如武将角色)及衰派老生(如《四进士》宋世杰);红生专演关羽、赵匡胤等红脸角色;小生包含翎子生(如吕布)、纱帽生(如书生)等;武生则分长靠(厚底靴,如武松)和短打(薄底靴,如武松)。
旦行分青衣(如《铡美案》秦香莲)、花旦(如《红娘》崔莺莺)、武旦/刀马旦(如穆桂英)、老旦(如《杨门女将》佘太君)及贴旦/闺旦等。青衣以唱腔为主,花旦强调表演灵动,武旦擅长武打,老旦用本嗓,贴旦多演次要女性角色。
净行(花脸)专指勾脸男性角色,按风格分为铜锤花脸(重唱功,如包公)、架子花脸(重工架,如张飞)、武花脸(重摔打)等。包拯、典韦等角色均属此类,且需突出唱腔与气势的结合。
丑行分为文丑(如方巾丑)和武丑(开口跳),前者多演滑稽文人,后者则擅长翻打动作。尽管丑行常以“三花脸”示人,但其脸谱与净行有显著差异。
京剧行当划分严格却灵活,不同行当的角色通过特定的妆容、服饰与表演风格凸显特质。现代京剧虽简化为四大行当,其内核仍保留历史积淀,体现对人物性格与身份的精准刻画。这一传统体系为戏曲艺术提供了高度专业化的分工基础,确保舞台表现的多样性与专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