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的正式概念最早由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在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上提出,但理论奠基可追溯至艾伦·图灵(Alan Turing)1950年的“图灵测试”。这一跨学科领域的诞生凝聚了多位科学家的智慧,以下是关键历程的展开:
-
艾伦·图灵的理论奠基
1936年,图灵提出“图灵机”模型,为计算科学奠定基础;1950年发表的《计算机器与智能》首次探讨“机器能否思考”,并提出“图灵测试”作为智能标准。尽管未直接使用“AI”一词,他的思想被视为人工智能的理论源头。 -
约翰·麦卡锡的术语开创
1956年,麦卡锡联合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等学者发起达特茅斯会议,正式提出“人工智能”术语并定义研究方向。会议目标是“用机器模拟人类学习与推理”,标志着AI成为独立学科。麦卡锡因此被称为“人工智能之父”。 -
早期实践者的贡献
- 马文·明斯基:1959年提出认知建构主义,推动神经网络研究。
- 赫伯特·西蒙与艾伦·纽厄尔:开发首个AI程序“逻辑理论家”,实现自动数学证明。
- 克劳德·香农:将信息论引入AI,优化机器决策逻辑。
-
从理论到学科的演进
达特茅斯会议后,AI研究分化为符号主义与连接主义两大学派。20世纪60年代,专家系统和模式识别技术的出现,使AI从哲学思辨转向实际应用,尽管后续经历多次技术低谷。
总结:AI的提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图灵与麦卡锡分别奠定了理论与学科基础。如今,AI已从实验室概念发展为驱动全球变革的技术力量,但其核心目标仍延续着先驱们“模拟人类智能”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