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范围既体现在营业执照中,也需结合经营许可证共同界定。营业执照是市场主体合法经营的“身份证”,明确记载一般经营项目和许可经营项目;而经营许可证则是特定行业的“准入证”,针对需审批的许可项目。关键区别在于:营业执照是经营资格的基础凭证,许可证是特定业务的合规门槛,两者互补共存。
-
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分类
营业执照中的经营范围分为两类:一般经营项目(如服装销售、咨询服务)可直接开展,无需审批;许可经营项目(如餐饮、药品销售)则需取得许可证后方可经营。例如,开餐馆需先办营业执照,再申领食品经营许可证。 -
经营许可证的行业针对性
许可证针对高风险或特殊行业(如医疗、教育、危险化学品),由主管部门审批颁发。例如,民办学校需先取得办学许可证,才能在营业执照中增加教育类经营范围。前置许可(如爆破器材销售)需“先证后照”,后置许可(如食品经营)则“先照后证”。 -
“证照分离”改革优化流程
我国推行“证照分离”简化审批,除涉及安全等前置许可外,多数行业可先领照再办证。但“有照无证”仍属违法,如无证经营餐饮将被查处。企业可通过“经营范围规范查询系统”确认项目类型。
提示: 开展业务前务必核对经营范围属性,避免“超范围经营”。一般项目自主经营,许可项目需“证照齐全”,动态关注政策调整以确保合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