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永修县的来历和历史可归纳如下:
一、名称由来
永修县古称“艾地”,因境内修水河(古称修河)流经而得名。其名称演变可追溯至:
-
秦代 :设海昏县,为建置起点,县治位于今吴城镇芦潭西北;
-
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年) :因与四川建昌道同名,改为建昌县;
-
民国三年(1914年) :正式定名“永修县”,取“泮临修水,永蒙其利”之意。
二、历史沿革
-
秦汉时期
-
秦代属九江郡,汉高祖六年(前201年)置海昏县,县治设今吴城镇;
-
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年)并海昏、建昌两县为建昌县。
-
-
隋唐时期
-
隋代并入建昌县,唐代武德五年(622年)分置永修县属洪州;
-
宋代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划归南康军,元代属江淮行省。
-
-
民国时期
- 1912年废南康府,1914年定名永修县,1932年属江西省第二行政区。
三、文化与地理特征
-
文化底蕴 :拥有2200年历史,海昏侯刘贺故里所在地,现存样式雷家族粉蒸鹅肉等非遗;
-
地理位置 :位于江西、南昌、九江交界处,东濒鄱阳湖,南接南昌,北望庐山,境内有亚洲第一园永修园等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