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是天文意义上春天的开始,而春分则是气候上春天真正到来的标志。 传统节气以立春为春季起点,但实际感受中,春分后气温回升、万物复苏的迹象更明显,因此两者分别代表“名义”与“实质”的春天。
从天文历法看,立春(2月3日-5日)是太阳到达黄经315°时的节气,标志着冬季结束。但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仍寒冷,华南以北93%的陆地尚未回暖。春分(3月20日-21日)则是太阳直射赤道、昼夜平分的节点,此时越冬作物进入生长期,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符合气象学对春季的定义。
农事活动印证了这一差异:立春后农民开始备耕,而春分才是播种关键期。民间谚语“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强调此时农作物的快速生长。立春习俗如“咬春”侧重祈福,春分的踏青、放风筝则直接呼应春暖花开的生活场景。
若以现代气象标准(连续5天均温超10℃)衡量,我国多数地区的春天实际始于春分前后。例如长江流域在3月中旬回暖,东北则更晚。这种气候与节气的“时间差”,恰是自然规律与人文传统的生动体现。
理解立春与春分的区别,既能遵循传统文化脉络,也能科学安排生产生活。建议关注本地气象预报,结合节气特征灵活应对“倒春寒”等天气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