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传播,典型症状包括高热、肌肉关节痛和皮疹,预防的关键在于防蚊灭蚊和及时就医**。**
-
认识登革热
登革热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病毒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患者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具有传染性,需警惕突发高热、头痛和皮肤红斑等症状。 -
传播途径与症状
蚊媒是主要传播媒介,叮咬感染者后可将病毒传播给他人。典型症状分为三期:发热期(持续2-7天)、极期(可能出现出血或休克)和恢复期,重症患者需密切监测血小板和血压。 -
预防措施
- 清除孳生地:定期清理积水容器(如花瓶、轮胎),避免蚊虫繁殖。
- 个人防护:使用驱蚊剂、穿长袖衣物,安装纱窗蚊帐。
- 社区防控:配合政府开展灭蚊行动,隔离传染源。
-
治疗与就医提示
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轻症患者需多休息、补液,高热可用物理降温;重症需住院治疗,尤其是儿童、孕妇及慢性病患者。
早期识别和防蚊措施是应对登革热的核心,若出现疑似症状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