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已进入登革热流行高发期,这一季节性传染病以伊蚊叮咬传播为主要途径,5-11月为风险集中时段,需重点关注防蚊灭蚊、环境清理和症状监测三大防控环节。以下从传播特性、临床表现及防控措施三方面展开说明:
一、传播特点与风险因素
- 媒介特性:传播登革热的白纹伊蚊与埃及伊蚊(俗称花斑蚊)在广东广泛分布,其幼虫依赖静水环境繁殖,如花盆托盘、废旧容器、空调积水等。
- 感染链:病毒通过“患者→伊蚊→健康人”循环传播,蚊虫叮咬感染者后需8-10天病毒增殖期才具备传播能力。
- 风险叠加:高温多雨天气加速蚊虫滋生,加之人员流动频繁(如节假日旅游),输入性病例易引发本地传播。
二、典型症状识别
登革热潜伏期多为5-9天,典型表现包括:
- 突发高热:体温迅速升至39-40℃,持续3-7天,部分患者呈现“双峰热”(退热后1天再次升温)。
- 疼痛三联征:剧烈头痛、眼眶痛及肌肉/关节痛,伴随颜面、颈部潮红。
- 出血倾向:发病5-8天后可能出现鼻血、牙龈出血、皮下瘀斑,重症者或出现休克、多器官衰竭。
三、核心防控措施
- 环境治理:每周清理室内外积水容器(如花盆托盘、废弃轮胎),填平洼地,垃圾密封处理,阻断蚊虫孳生。
- 个人防护:户外活动穿浅色长袖衣裤,使用含避蚊胺、派卡瑞丁成分的驱蚊剂;居家安装纱窗纱门,睡眠时使用蚊帐。
- 健康监测: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立即就医,主动告知旅居史;从疫区返回者若2周内出现不适,需排查登革热。
当前正值防控关键期,建议居民每周检查居住环境,出行备妥驱蚊用品,高危人群(孕妇、儿童、慢性病患者)尤需加强防护。若发现社区蚊虫密度异常或疑似病例,应及时向疾控部门反馈,共同降低疫情扩散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