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登革热高发期为每年6月至11月,其中8月至10月为流行高峰。这一时期因气温高、雨水多,伊蚊繁殖活跃,导致病毒传播风险显著增加。以下从流行特征、症状识别、高危人群及预防措施展开分析:
- 流行特征:广东登革热流行与伊蚊密度直接相关,夏秋季(6-11月)气候条件最适宜蚊虫孳生。输入性病例与本地病例叠加,加剧传播风险,需特别关注居家待业、老人及商业服务人员等易感群体。
- 典型症状:突发高热(39-40℃)、"三痛"(头痛、眼眶痛、骨关节痛)、皮疹及出血倾向是典型表现。重症可能出现休克或器官衰竭,尤其需警惕二次感染不同血清型病毒的患者。
- 高危人群:慢性病患者、孕妇、婴幼儿及肥胖者感染后易发展为重症。若近期有东南亚旅居史或所在社区出现病例,发热时需立即就医排查。
- 预防核心:防蚊灭蚊是关键。清除家中积水容器(花瓶、轮胎等)、安装纱窗蚊帐、使用驱蚊剂,并避免伊蚊活跃时段(早晨及黄昏)在户外逗留。
当前正值登革热防控关键期,建议居民加强环境清理与个人防护,出现疑似症状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