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近期登革热病例激增,2024年累计报告病例已超万例,但专家指出疫情可控且不会大规模传播。防蚊灭蚊是防控核心,病例多集中在广州、深圳等人口密集区,典型症状包括高热、皮疹及“三红三痛”。随着冬季气温下降,蚊媒活跃度降低,疫情将自然缓解。
疫情现状与特点
- 病例分布与趋势:2024年广东登革热病例数较往年显著上升,但重症率低且无死亡报告。病例呈现“焦点传播”特征,病例周边200米内为高风险区,需重点防控。
- 传播途径:伊蚊(白纹伊蚊、埃及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通过“病人→伊蚊→健康人”链式传播,不会人际直接传染。
- 症状识别:突发高热(39-40℃)、头痛、肌肉关节痛及皮疹是典型表现,少数可能出现出血症状,及时就医可有效避免重症。
防控关键措施
- 清除蚊虫孳生地:每周清理家中积水容器(如花盆、轮胎),水生植物换水洗根,疏通下水道。
- 个人防护:外出穿长袖衣裤,使用含避蚊胺的驱蚊剂;居家安装纱窗纱门,睡眠用蚊帐。
- 社区协作:配合政府开展灭蚊行动,病例周边400米内需强化环境整治与蚊媒密度监测。
未来展望与提示
登革热疫情受气候与蚊媒活动影响显著,随着冬季到来风险将逐步降低。当前防控重点在于早发现、早隔离、早灭蚊,公众无需恐慌但需保持警惕。若出现发热等症状,避免自行服用退烧药(如阿司匹林),应尽早就医并告知旅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