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登革热高发期为每年5月至11月,其中6-10月是传播风险最高的时段。这一时期因高温多雨、伊蚊密度激增,导致病毒传播速度加快,需特别关注防蚊灭蚊措施。
-
流行季节与气候关联:广州地处亚热带,夏季湿热多雨,为白纹伊蚊(登革热主要传播媒介)提供了理想的繁殖环境。监测数据显示,蚊媒密度在5月显著上升,9月达到峰值,11月后随气温下降逐渐缓解。
-
本地与输入病例双重风险:广州作为国际交通枢纽,境外输入病例频发,尤其在旅游旺季(如暑假、黄金周)后易引发本地传播。2024年数据显示,输入病例通过蚊媒叮咬触发社区感染的风险持续存在。
-
典型症状与易感人群:登革热表现为突发高热、“三痛”(头痛、骨痛、肌痛)及皮疹,老人、孕妇和慢性病患者更易发展为重症。早期就医可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
-
防控核心:切断传播链:
- 清积水:每周清理花盆托盘、废旧轮胎等积水容器,破坏蚊虫孳生地。
- 防叮咬:户外活动穿浅色长袖衣裤,使用含避蚊胺的驱蚊剂,避免清晨/黄昏在树荫草丛逗留。
- 社区协作:配合政府消杀工作,安装纱窗纱门,减少蚊虫入户机会。
提示:若近期有东南亚等疫区旅居史并出现发热症状,需主动告知医生,避免延误诊治。登革热虽无特效药,但及时对症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