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冬季预计将呈现显著的气候波动特征,全球变暖背景下仍可能出现区域性寒潮。气象模型显示,受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交替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可能经历"前暖后冷"的阶段性变化,而欧洲北部或遭遇强降雪过程。
-
关键气候驱动因素
- 厄尔尼诺指数预测显示2026年初可能转为中性状态,减弱其对冬季温度的增暖效应
- 北极涛动负相位概率提升,可能引导冷空气南下导致阶段性低温
- 青藏高原积雪异常通过"热机效应"间接影响东亚冬季风强度
-
区域差异化表现
• 华北平原:12月偏暖1-2℃,1月后温度接近常年或略低
• 长江流域:降水总量偏多,可能出现雨雪冰冻复合灾害
• 东北地区:受西伯利亚高压持续影响,严寒日数或突破近5年纪录 -
长期趋势对比
对比1951-2000年气候基准值,2026年冬季整体仍属偏暖范畴,但极端低温事件频率较2001-2025年平均值增加约15%。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区观测数据与郊区温差可达3℃以上。
建议公众关注12月和1月的气候预测公报更新,提前做好能源储备与农业防冻准备。气候变化背景下,"暖冬"与"寒冬"的简单二元划分已难以准确描述实际天气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