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京冬季整体呈现偏暖趋势,但存在阶段性寒潮。受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北极涡旋活动减弱等因素影响,1月气温较常年同期显著偏高,甚至出现极端高温10℃;但1月下旬迎来首场寒潮,降温超14℃,形成“前冬偏暖、后冬偏冷”的典型特征。
-
大气环流异常主导暖冬
副热带高压北扩像“保暖衣”覆盖华北,阻挡冷空气南下,导致北京1月中旬最高气温偏高12℃以上。北极涡旋活动减弱进一步削弱东亚冷源,冷空气多盘踞极地,难以持续南下。 -
冷空气路径偏东且强度弱
1月冷空气主要影响东部沿海,对北京降温短暂且势力弱。北京市气象局数据显示,1月18日出现10℃极端高温,寒潮迟至1月25日才抵达,降温后气温仍快速回升。 -
降水偏少加剧干燥暖冬
华北地区降水较常年减少52.5%,干燥气候削弱冷空气效果,雾霾频发增强“偏暖”体感。少雪天气也导致积雪反射降温效应缺失,进一步维持气温高位。 -
全球变暖与城市热岛效应叠加
长期气候变暖背景下,北京冬季偏暖趋势明显。城市热岛效应使气象站监测数据较乡村更高,2024年11月已创下1961年以来“最热”纪录,12月至1月延续偏暖态势。
总结:2025年北京冬季以暖冬为主,但需警惕寒潮突袭带来的健康与交通风险。全球变暖可能使此类“冷暖震荡”冬季更频繁,建议关注实时天气预报,灵活应对天气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