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至2025年整体趋势预计为暖冬,尽管期间可能会有阶段性冷空气活动带来短暂寒潮,但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预测,2024年冬季至2025年初,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将比常年同期偏高,尤其是辽宁南部、天津、河北南部等地,气温偏高1~2°C。东北北部、内蒙古东北部及华南西部等区域气温则可能偏低。这意味着虽然总体趋势是暖冬,但仍存在局部地区气温异常的情况。
从全球变暖的大背景来看,暖冬出现的概率正在增加,而冷冬的可能性相对减少。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不会出现寒冷天气。事实上,在2024年12月至2025年2月期间,部分地区如东北中北部、内蒙古大部、西北地区中东部和新疆北部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的强降温过程。这些极端天气事件提醒我们即使在暖冬背景下,也不能忽视防寒准备。
降水方面同样呈现出复杂态势。预计2024/2025年冬季,南方多数地区降水量较往年偏少,北方部分地区则可能出现较为频繁的降雪天气。这种降水模式的变化不仅影响到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也对交通出行造成了潜在威胁。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已成为新常态。2024年被记录为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伴随着高温、暴雨、干旱等多种灾害性天气交替发生。进入2025年后,虽然气温可能不会像前一年那样极端,但极端天气波动依旧不容小觑,公众需时刻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做好应对措施。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社会各界应积极采取行动,包括但不限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抵御恶劣天气、提高能源效率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增强个人防护意识等方面。虽然2024年至2025年的冬天总体上倾向于暖冬,但其间不乏冷暖起伏显著的现象,大家应当密切关注当地气象预报,合理安排日常生活与工作计划,确保安全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