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华政策历经四个阶段演变,从接触合作到全面竞争,科技成核心博弈场。
1970年代至冷战结束,美国基于对抗苏联的战略需求,通过“联华抗苏”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美国以经济合作、市场开放为核心实施“接触政策”,期望通过经贸往来推动中国体制转型,双方合作大于竞争。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美经济深度依赖但战略猜疑上升。奥巴马政府推行“亚太再平衡”,强化盟友体系以遏制中国崛起势头,同时在经贸、科技领域保持合作框架。
特朗普执政后,美国对华政策转向全面战略竞争,2017年《国家安全战略》报告首次将中国定义为“战略竞争对手”。其任内推行贸易战、科技封锁及意识形态打压,联合盟友试图构建“去中国化”产业链,并频繁插手台湾问题。
拜登政府延续“战略竞争”路线,提出“小院高墙”策略,联合盟友组建“民主科技联盟”限制中国高科技发展,通过芯片法案、实体清单等政策限制关键技术和人才流动。尽管手段更趋精细,但遏制本质未变。
当前中美博弈已从经贸扩展至科技、军事、意识形态多维领域。美国对华政策呈现“竞争常态化、手段精细化、立场激进化”特征,短期内或难转向。两国关系仍面临复杂挑战,但经济相互依存与全球治理需求或为未来合作保留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