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结合权威信息源整理如下:
一、重商主义(15-17世纪)
-
核心特点 :以货币积累为核心,采取奖励出口、限制进口的贸易保护政策。
-
理论基础 :托马斯·孟(Thomas Mun)等重商主义者提出货币差额论(需保持贸易顺差)和贸易差额论(鼓励进口廉价原料)。
-
代表措施 :设立关税壁垒、垄断贸易经营权,建立早期海关管理体系。
二、自由贸易政策(18世纪中叶-19世纪末)
-
核心特点 :主张取消贸易壁垒,实行自由竞争。
-
理论基础 :亚当·斯密(Adam Smith)和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提出自由贸易理论,强调资源最优配置。
-
代表实践 :英国废除《谷物法》、降低关税、建立多边优惠贸易关系(如《科伯登》条款)。
三、超保护贸易政策(19世纪末-二战前)
-
核心特点 :保护垄断资产阶级,采取多样化贸易壁垒(如高关税、进口配额)。
-
背景 :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保护国内高度发达产业。
四、贸易自由化(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
-
核心特点 :通过多边谈判降低关税,推动区域自由贸易。
-
代表事件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成立,实施普惠制税、放宽外汇管制。
五、新贸易保护主义(20世纪70年代-90年代)
-
核心特点 :在贸易自由化背景下,重新加强关税壁垒和补贴。
-
代表措施 :美国对日本汽车实施进口配额,欧盟实施共同农业政策。
六、协调管理贸易政策(20世纪80年代至今)
-
核心特点 :平衡保护与开放,通过法规和多边协调管理贸易。
-
发展趋势 :发展中国家逐步向自由化转型,强调单边协调与持续性干预。
总结 :国际贸易政策从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逐步演变为协调管理贸易,反映了经济体制、理论基础和国际环境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