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时最忌讳的4句话是:夸大其词的“大话”、绝对化的断言、借导师名义压人,以及让评委尴尬的言辞。 这些表述轻则削弱可信度,重则直接触发评委质疑,甚至导致答辩失败。以下是具体分析:
-
“我的研究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过度夸大成果会暴露学术不严谨。例如,声称“完全创新”却未对比现有研究,或宣称“100%有效”但样本量不足,评委易从方法论漏洞切入质疑。建议用数据替代主观评价,如“实验显示80%的案例改善”。 -
“这绝对是行业**方案”
使用“最”“绝对”等词缺乏学术留白。某AI医疗研究称“诊断准确率最高”,但未说明测试数据集局限性,反被追问泛化能力。可改为“在XX条件下表现优于基线模型”,并主动讨论边界条件。 -
“我导师说这样就行”
用导师观点回应质疑是隐形雷区。曾有学生因回答“导师认可了设计”被批缺乏独立思考。应展示个人分析过程,如“基于XX理论,我采用此方法,因为…”,体现自主性。 -
“您可能没理解我的意思”
否定评委理解会制造对立。某案例中,学生反复纠正提问者,导致气氛紧张。更优策略是复述问题并补充:“感谢提问,我理解您关注XX,对此我的研究显示…”。
总结:答辩本质是学术对话,而非自我辩护。用证据替代断言,以谦逊姿态开放讨论,既能规避语言陷阱,更展现研究者应有的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