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道家以老子、庄子、杨朱为核心代表人物,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规律与精神自由,其思想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提出“道”为宇宙本源,主张“无为而治”与“柔弱胜刚强”,认为统治者应减少干预,让社会自然发展。其著作《道德经》以简奥的语言阐述了宇宙观与政治哲学,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生成论,以及“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治国理念。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追求“逍遥游”的精神境界,主张齐物论与心斋坐忘的修养方法。他认为万物本质平等,通过“庖丁解牛”等寓言揭示顺应自然的重要性,并批判儒家功利化的仁义观,提出“至仁无亲”的理想。
杨朱学派主张“贵己”“全生”,强调个人生命的保全与感性自由,提出“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虽被视为极端利己,实则反对社会对个体的侵夺。这一派虽后世湮灭,但体现了道家对个体价值的重视。
黄老学派则融合道家与法家,主张“因循为用”“依法治国”,汉初“文景之治”即受其影响。稷下学者慎到、田骈等提出“势”“法”结合,为统治者提供实用策略。
道家思想从宇宙观到人生哲学,始终贯穿对自然与自由的追求,其辩证思维与政治智慧至今仍具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