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作品是中国文学理论的奠基石,以《文心雕龙》《诗品》等为代表,融合了儒家与道家思想,确立了“中和之美”“诗言志”等核心概念,并形成系统化批评体系,对后世文论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早期文论,《礼记·乐记》通过“中和之美”强调艺术平衡,《论语》中孔子提出“兴观群怨”说,肯定文学的社会功能;孟子倡导“知人论世”与“知言养气”,为文学鉴赏与创作提供方法论;荀子则主张“以道制欲”,突出礼乐的教化作用。汉代《毛诗序》进一步阐释赋比兴手法,司马迁“发愤说”揭示创作动力,班固、扬雄等人围绕汉赋展开争论,推动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的结合。魏晋南北朝迎来文论高峰:刘勰《文心雕龙》全面探讨文体风格、创作技巧及文学发展规律,构建“六观”评价体系;钟嵘《诗品》开创品鉴诗歌的传统,以“滋味说”追求情辞交融的意境,确立五言诗正统地位。唐代古文运动中,韩愈、柳宗元提出“文以明道”,李翱强调“文道合一”,白居易发起新乐府运动,主张诗歌讽喻现实。宋代严羽《沧浪诗话》提出“妙悟”与“兴趣”,张戒《岁寒堂诗话》辨析情志关系,严守风雅传统。明清时期,李贽倡导“童心说”,袁宏道推崇性灵文学,金圣叹评点《水浒》《西厢》开创评点式批评,叶燮《原诗》系统论述诗学原理,推动个性化表达与诗学建构。整体而言,古代文论以儒家伦理为内核,融合道家自然观,通过史论结合与动态发展,形成了独具东方美学的批评范式,至今仍为理解中国文学特质提供关键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