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名家以逻辑思辨著称,代表人物如公孙龙、惠施以“白马非马”“合同异”等命题开创独特学派,但因思想超前、脱离实务,逐渐被主流儒道取代而衰落。
公孙龙是战国时期赵国人,著有《公孙龙子》十四篇(现存六篇),核心观点“白马非马”通过概念拆分指出“白马”与“马”的名实差异,强调逻辑分类的严谨性。“坚白石”论则将“坚”“白”“石”三者分离,主张感官与理性认知的矛盾,冲击传统认知模式。惠施主张“合同异”,强调万物本质的同一性,提出“天与地卑,山与泽平”等命题,与公孙龙在逻辑方向上形成矛盾互补。宋钘、尹文融合名家与法家思想,前者主张“接万物以别宥为始”,后者提出“禁暴息兵”,体现早期法治观念,虽被《汉书》归入小说家,但其思想过渡性显著。
《汉书·艺文志》载名家二十一家三百余篇,但除公孙龙、惠施外,桓团、尹文、成公生等人著作多散佚。名家衰败主因有三:秦汉独尊儒术的政治压制、逻辑体系脱离社会治理需求、学理艰深导致后继乏人。虽其“正名实”理论对语言哲学及形式逻辑有开创性贡献,但未融入主流思想体系,最终以隐者或法家附庸身份存续。
先秦名家以抽象逻辑挑战经验传统,虽湮没于历史洪流,其名实辩证与思维体系仍为后世提供理性思辨的本土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