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安徽宣城"4·24"无头尸案是一起震惊当地的恶性凶杀案,案件因被害人被残忍斩首、抛尸渡口而显得格外离奇。这起案件不仅因作案手法凶残引发社会关注,更因警方在缺乏头颅的情况下成功破案,展现了刑侦技术的突破性进展。
案件始于裘公渡口的一次意外发现。1985年4月24日,当地村民在裘公河捕鱼时,意外摸到一具被石块压在水下的无头男尸。尸体脖颈处有明显切割痕迹,全身赤裸,警方打捞时发现尸体已出现腐败迹象,推测死亡时间在发现前3-5天。由于缺乏头颅和衣物,被害人身份确认成为破案最大难点。
警方通过五项关键突破锁定真凶:
- 水下物证提取:刑侦人员五次潜入浑浊河水,最终在抛尸点下游20米处找到包裹头颅的塑料袋,头颅面部虽已腐败但牙齿特征完好
- 血迹分析技术:当时国内首次运用血迹形态学,通过渡口石板缝隙残留的血滴喷射角度,还原出凶手在渡口台阶处实施斩首的作案过程
- 衣物纤维比对:在河床淤泥中筛检出与被害人血型吻合的棉麻纤维,经查证为当地供销社独家销售的劳保内衣材质
- 作案工具溯源:根据颈骨切割痕迹,锁定为屠宰专用刀具,最终在嫌犯家中搜出被盐酸处理过的杀猪刀
- 动机重建:被害人系外地木材商人,凶手因赌债纠纷将其诱骗至渡口杀害,分尸工具包含斧头、锯子等五种器械
这起历时41天侦破的案件,推动了我国90年代刑侦DNA技术的普及应用。法医通过被害人牙齿治疗记录与失踪人口报告交叉比对,开创了无遗体身份确认的先例。案件侦破过程中积累的水下取证经验,更成为后来长江系列抛尸案的参考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