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决算审计就付款存在重大财务风险,可能引发资金浪费、合同纠纷甚至法律追责。 这种行为通常违反财政制度与合同约定,核心问题在于缺乏监管导致资金失控、高估冒算造成财政损失、突击支付破坏预算严肃性。以下从实践危害与合规要点展开分析:
-
资金监管失效的典型案例
某高校附属医院在锅炉房改造项目中,因39.64万元工程款未审计即支付,直接违反校内“超5万元需先审计后结算”的规定。审计发现后,校方被迫加强流程管控,但损失已无法追回。此类操作易被施工单位利用,通过虚报工程量、抬高单价等手段套取资金。 -
合同约束形同虚设的法律后果
广西某局为完成预算执行率,在供应商仅交付30份评估报告(合同要求120份)时提前支付185万元全款。此举违反《民法典》合同履行原则,构成违约行为。审计部门指出其“突击花钱”的违规本质,要求整改并承担潜在赔偿责任。 -
腐败温床与审计追责机制
安徽某小区物业与施工方勾结,将实际7489元的消防工程虚报至43.6万元,通过伪造招标流程套取维修基金。后经专业审计曝光,涉案人员被纪委查处。此类案例揭示:未审计即付款会纵容利益输送,而事后审计追缴难度极大。
合规提示:严格执行“先审计后支付”流程,将审计条款写入合同,并建立多部门联审机制。对于政府投资项目,可参考《威海市公共投资审计监督法》明确支付边界,既避免拖延付款,又防范资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