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实施、报告
审计程序一般包括以下三个阶段,具体内容如下:
一、计划阶段
-
审计目标与范围确定
明确审计目标(如财务报表真实性、合规性等)和审计范围(如特定账户、交易或整体财务报表)。
-
风险评估与计划编制
评估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水平,确定审计重点(如内部控制薄弱环节),并编制审计计划,包括时间表、人员分工及资源分配。
-
业务约定与内部控制评价
与被审计单位签订业务约定书,初步了解其业务模式、内部控制环境及财务数据来源,为后续审计提供基础。
二、实施阶段
-
内部控制测试
通过检查、访谈、观察等方式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
-
实质性测试
对关键账户余额、交易记录进行抽样检查,核实账目真实性,包括账证核对、余额分析、趋势分析等。
-
审计证据收集与整理
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如合同、凭证、文件等),并分类整理,为后续报告编制做准备。
三、报告阶段
-
审计报告编制
根据审计结果,编制审计报告,包括审计发现、问题描述、改进建议等内容。
-
意见形成与复核
审计组内部复核审计报告,确保结论准确;必要时提交业务部门或审理机构进一步审核。
-
报告提交与后续跟踪
将审计报告提交被审计单位及相关部门,督促其整改问题,并跟踪整改措施的执行情况。
补充说明
不同审计类型(如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在具体程序上可能有所差异,但整体框架通常包含上述三个阶段。例如国家审计在实施阶段会侧重合规性审查,而内部审计更关注运营效率和风险管理。审计计划需根据业务复杂性和风险变化动态调整,贯穿整个审计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