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危险源辨识及控制措施是保障生产安全的核心环节,需通过系统化方法识别机械、电气、化学等潜在风险,并采取工程技术、管理规范、培训教育等综合手段降低事故概率。
-
全面辨识危险源
工厂危险源包括机械设备运转部件、电气线路老化、化学品泄漏、火灾隐患等。通过现场观察、安全检查表、历史事故分析等方法,分类记录高风险区域(如高温高压设备)和人为操作隐患(如不规范作业)。 -
科学评估风险等级
采用风险矩阵或LEC评价法,根据事故概率和后果划分高、中、低风险等级。例如,易燃易爆化学品存储区属高风险,需优先管控;而低频使用的工具磨损可列为中低风险。 -
分级管控措施
- 工程技术控制:安装安全防护罩、自动停机装置,优化化学品储存通风系统。
- 管理规范:建立危险源台账,明确责任人,定期检查设备状态并记录。
- 应急与培训:制定应急预案,开展消防演练;员工需通过安全操作考核,掌握防护装备使用方法。
-
持续改进机制
通过传感器监测、隐患排查数据分析和员工反馈,动态调整管控措施。例如,引入智能巡检系统实时监控设备温度波动,提前预警故障。
安全生产需全员参与,将危险源管控融入日常流程,才能实现长效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