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有训(1897-1977)是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开山祖师”。他全面验证了康普顿效应,成为首位参与诺贝尔奖级研究的中国科学家;创建国内首个近代物理实验室,培养出杨振宁、钱三强等顶尖学者;主导制定国家科学规划,推动中国基础学科发展。其一生贯穿“科学救国”理想,学术成就与教育贡献影响深远。
科学成就
吴有训在芝加哥大学期间,通过15种物质的X射线散射实验,以精湛技术证实康普顿效应的普遍性,相关数据被国际教科书广泛引用。回国后克服实验条件限制,发表中国首篇国际主流期刊物理论文,开创本土物理学研究先河。他提出X射线散射强度理论公式,被国际同行多次验证并应用。
教育贡献
任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期间,建立理论与实验并重的教学体系,亲自指导学生烧制实验玻璃器皿。1930年代培养的毕业生中,22人成为中科院院士,包括“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杨振宁受其影响转学物理,后称“没有吴老师的引导,我的成就不可想象”。
科研组织
1950年出任中科院副院长后,主持制定“12年科学远景规划”,提前完成数理化基础学科布局。推动半导体、计算机等新技术发展,倡议成立抗生素研究委员会。晚年仍坚持审阅国家科技规划,直至生命最后时刻。
品格风范
拒绝“康普顿-吴有训效应”命名,体现学术谦逊;任中央大学校长时14次辞职**当局干涉学术自由,保护进步师生;生活简朴,主动让出校长洋房,常年布衣步行授课。国际交流中坚持“中国人要做自己的研究”,树立科学民族自信。
吴有训的学术遗产至今仍激励着中国科学家。他证明在艰苦条件下也能取得世界级成果,更以“重学术、做实事”的准则,诠释了科学家与教育家的双重使命。了解这位先驱的故事,有助于理解中国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