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有训共有五名子女(三子二女),均在其夫人王立芬的悉心教育下成才,其中长子吴惕生、次子吴再生的事迹尤为突出,展现了科学家家庭对报国理想与严谨家风的传承。
吴有训的子女成长于中国近代科学启蒙与民族救亡的关键时期。长子吴惕生1949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后投身军事医学科学院辐射剂量学研究,因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罹患辐射病仍坚持工作,退休时仅获助理研究员职称却无怨无悔;次子吴再生15岁参军参与抗美援朝,转为海军工程兵后扎根海岛建设,通过函授完成大学学业并晋升大校军衔。两人均继承父亲“科学救国”的信念,在艰苦领域默默奉献。
家庭环境对子女影响深远。夫人王立芬放弃工作全力持家,在抗战时期靠织绣补贴家用,将子女教育视为首要责任;吴有训虽忙于科研,但以身作则强调“学术独立”与“知行合一”,其“搬尿桶”的乡村改良理念也渗透到家庭教育中。子女回忆称,父亲从未利用学术地位为他们谋利,而是鼓励自主选择并承担社会责任。
这一家庭案例折射出中国第一代科学家群体将个人理想、家庭责任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的特质。吴有训子女的故事不仅是家风传承的范例,更揭示了科学精神在代际传递中的核心价值——它不仅是知识体系的延续,更是价值观与人生选择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