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影像学重点主要包括基础原理、正常影像解读、常见病变表现及检查方法。以下是核心要点:
一、基础原理
-
成像机制 :X射线通过人体组织时,不同密度(如骨骼、软组织)吸收差异形成影像对比,需掌握透射性、感光效应及生物效应等基础概念。
-
检查方法 :X线、CT、MRI等各有优势,如X线适合骨骼检查,CT分辨率高,MRI软组织成像清晰。
二、正常影像解读
-
颌面结构 :需熟悉牙槽骨、颌骨及软组织在X光片、CT中的正常形态,结合解剖学进行标注。
-
牙体结构 :正常牙釉质、牙本质、牙髓在影像上的密度和形态特征。
三、常见病变表现
-
龋齿
-
浅龋:釉质或牙骨质低密度缺损,边缘不光滑。
-
中龋:牙本质浅层缺损,洞底边界清晰。
-
深龋:接近牙髓室,可能穿髓。
-
-
颌骨病变
-
颌骨囊肿:边界清晰透亮区。
-
颌骨骨髓炎:早期弥散破坏,后期新骨形成。
-
-
牙髓病变
-
牙髓钙化:髓腔内钙盐沉积(髓石或弥散性钙化)。
-
牙内吸收:髓腔壁变薄,严重导致牙折。
-
四、检查方法与适应症
-
X线片 :适用于牙根、颌骨病变检查,如根尖片、曲面体层片。
-
CT/MRI :CT观察骨骼细节,MRI评估软组织(如肿瘤、炎症)。
-
适应症 :根据病变类型选择检查方法,如CT检查颌骨肿瘤,MRI评估脑部病变。
五、注意事项
-
防护 :X线检查需注意防护,避免过度暴露。
-
对比剂使用 :造影检查需选择合适对比剂(如碘剂),注意注射途径和排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