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社部养老金领取新规的核心变化在于弹性退休机制、缴费年限延长和待遇倾斜调整,旨在通过“多缴多得”与“控高补低”实现制度可持续性,同时重点保障中低收入群体和高龄老人的养老权益。
-
弹性退休机制落地
男性退休年龄从60岁逐步延迟至63岁,女性工人从50岁延迟至55岁,干部从55岁延迟至58岁。参保人可自主选择提前或延后退休,但提前退休者养老金按比例减少(每提前1年减少6%),延迟退休者则增加待遇。例如,男性延迟至62岁退休,基础养老金可提升8%。 -
缴费年限“15年门槛”逐步提高
2025-2029年维持15年最低缴费年限,2030年起每年延长半年,至2039年达20年。缴费年限越长,养老金计算基数越高——工龄35年者待遇可比15年者高出约50%。断缴人员需尽早补足差额,避免退休时年限不足。 -
待遇调整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
新规通过“定额+挂钩+倾斜”三重调整缩小差距:定额部分统一增加固定金额(如31元/月),挂钩部分按工龄阶梯化计算(15年以下工龄单价较低),高龄老人和边远地区退休人员额外补贴40-70元/月。月均养老金低于3500元的群体涨幅更高,例如2000元养老金者年增额比6000元者多480元。 -
城乡居民养老金同步提升
全国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上涨20元至143元/月,地方可叠加调整。目前江苏、黑龙江等地已上调10-25元,经济发达地区如苏州、郑州涨幅达20-35元,农民基础养老金预计年增25-50元。
提示:参保人需关注地方政策差异(如高龄补贴梯度)、尽早规划缴费年限,并利用个人养老金账户等补充渠道。新规通过弹性机制和精准保障,平衡了制度压力与代际公平,但个人主动适应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