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保户违法犯罪不一定会取消低保,关键取决于家庭经济状况是否仍符合低保标准。全国人大常委会已明确认定“因犯罪取消低保”的规定违宪,低保资格的核心判定依据是收入而非犯罪记录,但若因犯罪导致经济条件改善或存在骗保等行为,则可能被取消资格。
-
法律明确禁止因犯罪直接取消低保
宪法规定公民享有物质帮助权,低保作为兜底保障制度不得歧视涉罪人员。202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审查案例指出,地方政府“因犯罪取消低保”的文件违宪,要求纠正此类“连坐式”惩戒,强调低保应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体,包括曾受刑事处罚者。 -
两类情况可能丧失低保资格
- 经济状况改善:若犯罪后家庭收入或财产超过低保标准(如犯罪获利、获得赔偿等),民政部门将依法取消低保。
- 骗保或滥用低保:通过虚报、伪造等手段骗取低保,或服刑期间以个人名义申领低保(家庭为单位申领的除外),均属违规,取消资格并追责。
- 服刑期间的特殊处理
个人服刑期间无法亲自享受低保金,但以家庭为单位申领的低保不受影响;刑满释放后若仍符合条件,可重新申请。部分地方规定服刑期间暂停发放个人低保金,但需保障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
提示:低保政策以“救穷”为原则,涉罪人员应如实申报经济状况。若因取消低保导致生活困难,可向民政部门申诉或寻求法律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