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低保与建档立卡是两种不同的贫困识别和帮扶制度,但存在交叉覆盖的情况。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可纳入农村低保范围,而部分农村低保家庭也可能被识别为建档立卡对象,两者通过政策衔接实现精准兜底保障。
-
制度定位差异
农村低保是国家为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标准的家庭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属于社会救助范畴;建档立卡则是扶贫开发中的精准识别手段,针对有劳动能力或发展潜力的贫困家庭实施帮扶。低保解决“生存问题”,建档立卡侧重“发展脱贫”。 -
双向纳入机制
- 建档立卡纳入低保: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脱贫的建档立卡户,或因重病、残疾等导致刚性支出过大的家庭,经审核后可享受低保。
- 低保纳入建档立卡:低保家庭中人均收入低于扶贫标准、存在“三保障”问题的,可被识别为建档立卡对象,享受教育、医疗等专项帮扶。
-
动态管理与政策协同
两类对象均实行动态调整,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联动提升。例如,脱贫后的低保家庭可享过渡期保障,而建档立卡外的低保户也能共享部分扶贫政策,如产业扶持、住房安全等。
提示:具体认定需结合地方政策,申请时需通过户籍所在地的民政或扶贫部门办理,避免因信息不对称错过帮扶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