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五保户已统一改为特困户。这一变化不仅是名称的更新,更是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重大改革,将农村五保供养与城市“三无”人员保障整合为统一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覆盖范围更广、保障标准更高、服务内容更全面。
-
制度整合与升级
2014年《社会救助暂行办法》首次将农村五保与城市“三无”人员合并为“特困人员”概念,2016年国务院进一步明确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原五保对象直接转为特困人员。2020年政策再次优化,将未成年人覆盖年龄从16周岁延长至18周岁。 -
保障范围扩大
特困人员认定条件在原五保户“三无”基础上更细化:无劳动能力(如60岁以上老人、三级智力/精神残疾人等)、无生活来源(收入低于低保标准)、无法定义务人或义务人无能力履行赡养抚养。残疾认定标准放宽,未成年人年龄限制延长,更多群体被纳入保障。 -
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特困人员供养标准不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1.3倍,部分地区达1.6倍以上。2025年基础养老金再提高20元,并涵盖基本生活、照料护理、医疗全额资助、住房救助等全方位支持,分散供养者还可获护理补贴。 -
服务模式多元化
从单一物质救助转向“兜底+托底”多层次服务,每个县至少建1所失能照护机构,乡镇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超60%。特困人员可自愿选择集中供养或分散供养,享受医养结合、临时救助等精准帮扶。 -
权益保障更完善
特困人员供养资金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取消五保户遗产归集体所有的旧规,尊重个人财产继承权。动态管理机制确保应保尽保,不符合条件者及时退出。
总结:五保户改为特困户是制度升级而非取消,困难群体将获得更全面、更有尊严的保障。如需申请,可向户籍地乡镇街道提交材料,享受从基本生活到医疗、教育、住房的全链条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