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干部对监测户的帮扶措施以精准化、动态化和多元化为核心,通过定期走访、分类施策、政策兜底和激发内生动力等方式,确保防返贫机制长效运行。
-
定期走访与动态监测
乡镇干部联合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建立常态化走访机制,每月至少入户一次,重点跟踪监测户的收入、支出、“两不愁三保障”等指标,实时更新台账,确保风险早发现、早干预。对突发困难户启动快速响应机制,通过临时救助、医疗帮扶等缓解急难问题。 -
分类施策精准帮扶
针对不同致贫风险采取差异化措施:
- 产业就业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提供农用机械、生产资料补贴(如每户1.41万元标准),或通过帮扶车间、公益性岗位吸纳就业;
- 政策兜底:对无劳动能力者纳入低保、特困供养,发放残疾人补贴、教育补助(如“雨露计划”)等;
- 综合救助:对因病因灾等刚性支出骤增的户,叠加医疗救助、住房改造等政策,减少支出负担。
-
扶志扶智结合
通过技能培训、政策宣讲提升监测户自主发展能力,例如组织农业技术培训或引导参与本地特色产业(如稻鱼养殖、柑橘种植),同时利用村规民约、道德积分等激励机制,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
社会力量联动
整合企业、合作社等资源,推动“企业+农户”合作模式,带动监测户通过土地流转、务工或分红增收,并借助社会帮扶资金覆盖政策盲区。
总结:乡镇干部的帮扶措施注重“输血”与“造血”并重,既通过政策保障兜住底线,又依托产业和就业推动可持续增收,形成防返贫的长效机制。实际工作中需动态调整帮扶方案,避免“福利陷阱”,确保真脱贫、不返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