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返贫致贫户的认定程序遵循“应纳尽纳、动态管理”原则,通过农户申请、基层排查、部门预警等多渠道发现风险,经入户核实、民主评议、公示审核等流程最终认定,确保精准帮扶。 关键亮点包括:“五步一评议一公示一比对”标准化流程、突发情况绿色通道快速响应、收入与风险双维度综合研判,以及整户认定与动态调整机制。
-
认定标准与范围
以家庭为单位,重点监测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标准(如2024年为8800元)或受突发事件影响导致刚性支出骤增的农户。覆盖所有农村户籍人口及未享受城镇保障的“农转非”群体,包括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 -
识别渠道与风险类型
通过四种途径发现风险:农户自主申报(现场、APP、热线等)、基层干部常态化排查、部门数据筛查(医保、教育等11类风险预警)、舆情**线索。重点关注因病、因灾、因学等11类致贫返贫风险。 -
认定流程与时限
标准程序为“农户申请→两人入户核实→村级评议公示(5天)→乡镇联合审核→区县审定(数据比对)”,全程不超过15天。对突发大病、灾害等开通绿色通道,先帮扶后补程序。县级批准后10天内录入全国防返贫监测系统。 -
动态管理与风险消除
定期评估已纳入农户的收支、“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对风险稳定消除的标注“风险消除”,收入不稳定的继续帮扶。建立重点摸排、重点关注、已纳入三本台账,实现动态监测。
总结:易返贫致贫户认定是巩固脱贫成果的关键环节,需兼顾程序规范与时效性。基层工作者应熟练掌握政策,避免“应纳未纳”或“体外循环”,同时注重帮扶措施与风险类型的精准匹配,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困难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