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工匠精神”为核心,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国际化办学和特色学科建设,打造应用型人才高地。其关键亮点包括:产教联动构建数字产业学院、茶咖专业集群服务区域经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以及专利转化实现科研与产业无缝对接。
普洱学院将产业链与教育链紧密结合,与东软教育科技集团共建中国首个“一带一路”数字产业学院,开设数字媒体技术、大数据技术等专业,形成“三中心一平台”培养模式,惠及430余名学生。课程体系融入产业案例和跨学科资源,24门产教融合课程和575个实验项目强化实践能力,学生作品《基于大数据的移动端普洱叶销售系统》获全国特等奖,印证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成效。
聚焦云南“3815”战略,学院设立茶叶咖啡学院,整合茶学、农学等专业资源,为绿色产业输送人才。单治国团队的普洱茶加工专利实现转让突破,中华传统医药现代化研究院等平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37项省部级以上项目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学院与老挝苏发努冯大学合作培养留学生,400余名老挝毕业生成为中老交流的桥梁,澜湄教育合作论坛分享的“普洱方案”获国际认可。
教师团队是人才培养的基石。宫润华教授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云岭工匠”“茶城工匠”等称号教师频现,银龄教师和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提升师资水平。产业工人实训基地、新型职业农民学院等平台拓宽社会服务维度,年均培训800余人次,助力乡村振兴。
总结来看,普洱学院以工匠精神为魂、产业需求为纲、国际合作为翼,构建了“专业—产业—就业”闭环生态。未来需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将数字技术、绿色经济等前沿领域融入课程体系,进一步释放人才培养的乘数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