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行团队因政策变动与运营模式问题导致逐步停办,其核心挑战在于定位模糊、盈利模式脆弱及外部环境挤压。
创行中国停办的首要原因是政策调整,国家对社会组织的监管趋于严格,而创行初期对标“企业家俱乐部”的定位与大学生社会组织的属性存在差异,其商业化运营模式难以通过合规审查。自身运营存在结构性矛盾:大学生团队试图以社会创新解决复杂社会问题,但受制于经验、资源与可持续性,许多项目难以真正落地。例如帮扶听障人士的智能项目虽获奖却难以规模化推广,最终因资金链和技术瓶颈流产。定位模糊削弱了组织竞争力——社会企业、公益创业与普通学生社团的边界不清,导致其在教育系统与商业体系中双重边缘化。高校对学生社团的政策收紧、就业竞争压力及互联网行业分流等因素,加速了创行团队的解散。部分高校创行社团选择转型为公益实践类社团,如转向社区服务、环保倡导等轻运营领域;而少数幸存的团队则依赖校企合作或国际基金会的资助维持运转,但其独立性已大打折扣。
尽管创行在中国停办,但其“用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核心理念仍被全球创行网络践行,部分地区通过校友组织或校企合作延续活动。若想恢复类似模式,需重新设计清晰定位与可持续机制,同时加强政策适应性与资源整合能力,否则难以重建其昔日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