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冲突的核心是两个民族对同一块土地的排他性主权诉求,历史根源可追溯至19世纪末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与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对立,直接导火索包括耶路撒冷地位争议、犹太人定居点扩张及近期暴力事件升级。关键矛盾点集中在领土划分、难民回归权、宗教圣地归属及外部大国干预。**
-
历史根源与殖民遗产
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推动犹太人回归巴勒斯坦,与当地阿拉伯人爆发土地争端。1917年《贝尔福宣言》承诺建立“犹太民族家园”,但未解决阿拉伯人权益问题。1947年联合国分治方案将巴勒斯坦56%土地划给犹太人(当时仅占人口1/3),引发阿拉伯国家集体反对。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第一次中东战争导致75万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大灾难”),难民问题延续至今。 -
领土与定居点争议
1967年“六日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东耶路撒冷、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此后持续扩建犹太人定居点。国际社会认为定居点非法,但以色列以“历史权利”为由拒绝停建。2023年以军在约旦河西岸新建1万套住房,进一步激化矛盾。巴方坚持“两国方案”,但领土碎片化使建国前景渺茫。 -
宗教与圣地冲突
耶路撒冷老城的阿克萨清真寺(伊斯兰第三圣地)与圣殿山(犹太教最神圣遗址)重叠,双方均宣称主权。犹太极端分子闯入清真寺挑衅、以军限制巴勒斯坦人礼拜等事件频发,成为哈马斯发动“阿克萨洪水”行动的借口。2023年10月,哈马斯突袭以色列造成1200人死亡,以军报复性空袭加沙致超2.3万人丧生。 -
内部政治与外部干预
巴勒斯坦内部分裂为法塔赫(控制西岸)和哈马斯(控制加沙),双方争夺领导权。以色列右翼政府依赖极右政党,采取强硬政策。美国长期偏袒以色列,2017年承认耶路撒冷为以首都,2020年推出“世纪协议”默许定居点合法化。伊朗、沙特等地区大国通过代理人博弈,加剧冲突复杂性。
当前局势表明,短期停火难以根本解决问题。国际社会需推动落实“两国方案”,但双方互信缺失、极端势力抬头及大国地缘博弈使和平进程步履维艰。平民持续付出代价,亟需人道主义援助与冲突降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