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财会监督检查工作方案的制定,综合权威信息整理如下:
一、工作目标
-
确保财务信息质量
通过检查财务报表真实性、合规性,保障财务数据准确反映经济业务及财务状况,为管理层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
防范财务风险
重点关注高风险领域(如预算执行、资金管理、会计核算等),及时发现并化解潜在风险,维护财经纪律。
-
提升管理效能
通过监督检查发现管理漏洞,推动内控体系优化,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和质量。
二、检查范围与对象
-
行政事业单位 :2023年度会计信息质量为主,随机选取13户行政事业单位及3户街道办事处。
-
国有企业 :1户,重点检查财务报告真实性、内部控制及违规行为。
-
其他类型单位 :如街道办事处等,根据实际需要开展延伸检查。
三、检查重点与内容
-
行政事业单位
-
政府会计准则执行情况
-
预算管理及收支核算合规性
-
“三公”经费、政府采购、资产管理使用情况
-
银行账户及资金管理规范性。
-
-
国有企业
-
会计准则执行(如收入、资产减值等)
-
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
-
虚假财务报告、隐匿财务资料等违法行为。
-
-
通用检查内容
-
财务凭证、账簿、报表真实性审核
-
财务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如审批制度、报销流程)
-
预决算公开及非税收入规范化管理。
-
四、工作方法与流程
-
“双随机一公开”原则
通过随机选取检查对象、公开检查计划,确保检查公正性。
-
全过程监督
实施事前(预算审核)、事中(资金使用监控)、事后(问题整改跟踪)全流程监督。
-
闭环管理
建立问题整改台账,实行“销号式”动态管理,强化结果运用。
五、组织保障与责任分工
-
领导保障
单位党委(党组)将财会监督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与党建工作同部署、同考核。
-
部门协作
财会部门承担日常监督职责,其他部门需配合提供财务数据及业务信息。
-
专业能力提升
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案例研讨,鼓励干部考取职称,提升监督检查水平。
六、工作步骤与时间安排
-
准备阶段 :2025年3月-4月,确定检查对象、分工及学习计划。
-
实施阶段 :2025年5月-8月,开展现场检查及问题取证。
-
整改阶段 :2025年9月-12月,跟踪整改落实情况。
-
总结评估 :2026年1月,汇总分析检查结果,形成工作报告。
通过以上方案,旨在构建科学、规范的财会监督体系,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保障财政资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