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准则对应收账款的核心规定是:将其归类为金融资产,按《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核算,需以公允价值初始计量、摊余成本后续计量,并采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计提坏账准备。关键亮点包括:商业折扣需扣除后入账、现金折扣计入财务费用、长期应收账款需折现计量,以及坏账准备需区分单项重大与非重大款项分别测试。
-
初始确认与计量
应收账款在商品控制权转移或服务完成时确认,按合同交易价格(含增值税)入账。商业折扣直接扣除,现金折扣采用总价法处理。长期应收账款需按实际利率折现,体现货币时间价值。 -
后续计量与减值
采用摊余成本计量,定期评估信用风险。坏账准备计提需分两步:单项金额重大的应收账款单独测试,按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非重大款项按组合测试,参考历史损失率。减值迹象包括债务人财务困难、违约等客观证据。 -
特殊情形处理
外币应收账款按资产负债表日汇率折算,汇兑差额计入财务费用。应收账款转让需满足实质转移条件,且转让方丧失控制权。合并报表时需对合并前应收账款重新评估减值。 -
披露与合规要求
企业需披露应收账款账龄、信用风险集中度及坏账准备政策,确保透明度。虚增或少计提坏账视为会计差错,需追溯调整。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体系,结合客户信用评估动态调整坏账准备,平衡风险控制与资金流动性。定期复核准则更新,确保核算合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