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静物画产生于17世纪,其发展融合宗教象征、社会生活变迁及艺术流派革新,并在19世纪后逐渐摆脱传统束缚实现多元化突破。
17世纪的荷兰静物画因其繁荣的市民阶层形成独立画派,以金银器皿、花卉、食物及猎物等为题材,通过细腻的光影与质感追求生活享乐与宗教隐喻。18世纪法国画家夏尔丹赋予静物“平民生命”,以朴实器物反思社会价值,推动其从贵族象征转向人性表达;同期荷兰虚空派通过腐朽静物暗示生命易逝,奠定象征主义根基。至19世纪,静物画在库尔贝、塞尚等艺术家手中成为探索艺术本体的媒介——塞尚打破光影传统,专注形与色的结构探究,直接影响立体主义诞生。后印象派梵高、高更赋予静物情感张力,梵高的《向日葵》以绚丽笔触诠释生命激情,超现实主义者则借静物呈现潜意识幻象,达利用腐烂水果暗喻人类境遇,毕加索将日常物品拆解重构,彻底瓦解传统再现逻辑。进入21世纪,中国艺术家罗徕弱化物象肌理而强化东方哲思,以青花瓷、青铜器重构静物画的精神性维度,呼应禅宗美学“静穆观照”的传统意境。
当前研究更关注静物画如何通过材质与形式突破媒材限制,其承载的文化记忆与现代表达正持续拓展艺术表现的边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