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凤阳在古代曾被称为钟离、濠州、明中都、凤阳府等,其中“钟离”是其最古老的名称,可追溯至西周时期的钟离子国,而“凤阳”一名则源于明太祖朱元璋赐名,取“凤凰山之阳”的寓意。
- 钟离时期:凤阳最早的建置名称为“钟离”,西周时为钟离子国,秦朝正式设钟离县,延续至汉、西晋。东晋时短暂改称燕县,北齐恢复钟离县名,直至元朝未变。
- 濠州时期:自唐至元,钟离县作为濠州治所,成为区域行政中心。濠州因濠水(后改称濠河)得名,是隋唐至元代的重要地名。
- 明中都与凤阳府:明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改中立府为凤阳府,迁府治至凤凰山之南,赐名“凤阳”,并析置凤阳县。凤阳府成为明朝三大政治中心之一,与南京、北京并称“明三都”。
- 清代至民国沿革:清乾隆年间临淮县并入凤阳县,凤阳府持续管辖皖北多地。1912年废除府制后,凤阳县名沿用至今。
凤阳的历史名称变迁反映了其作为淮夷之地、军事重镇和帝王之乡的独特地位,从钟离、濠州到凤阳,每个名称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印记。